《紫竹调》这支曲子是江南丝竹小调音乐,广泛传播于苏南、上海、浙江和皖南等地,也就是大家所说吴侬软语的吴语地区。经过历代艺人的传唱和修改,各地的《紫竹调》都加入了自己的地方特色,在音节的处理上有所不同。但其词其曲,皆有浓厚的吴风。
轻柔婉转的“紫竹调”节奏明快,旋律优美,起伏爽朗,既有江南水乡的吴侬软语,又有海派文化的奔放而不失内敛、含蓄,悦耳动听。
乐曲生动地表现了一对小儿女两情相悦的情景,富有感染力和生活情趣。抒情、悠扬、委婉的民间小调,极富江南乡土气息。因为它传唱广,影响大,而且旋律明朗优美、欢快流畅,富有浓郁的上海特色,堪称为是能代表上海形象的作品。
江南丝竹由笛、箫、笙等竹管乐器,和二胡、琵琶、扬琴等丝弦乐器构成。这样的配置和广东音乐非常类似,只是广东音乐会更突显高胡及扬琴,而江南丝竹则多以笛子来领奏,表现出带有水感的甜润音色。
《紫竹调》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歌。经过历代艺人的传唱和修改,各地的《紫竹调》都加入了自己的地方特色。
乐曲一般以六个乐句为一乐段,调式有规律地进行转换。旋律柔美,曲调流畅,生动地表现了一对小儿女两情相悦的情景,富有感染力和生活情趣。
我们知道从文艺复兴时期,一直到巴洛克时期的巴赫,将复调音乐逐步推向了炉火纯青的高度。而在中国的江南丝竹里,也有类似手法的运用。
只是在我们的传统旋律中,更多的展现了自身民族的人文特点,比如人与人之间的谦逊和礼让,也通过更加灵活的旋律变化表现了出来。
聆听这首音乐,我们可以真切的感受到笛子的清新,琵琶的清澈和二胡的圆润,仿佛置身于美丽的江南水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