父母亲爱心柔善似明月,问心里何时才报……
看望母亲回来的路上,车里缓缓响起《念亲恩》这首老歌,在冬日的雨夜,忽有一种莫名的感伤。我想起了父亲。
“长夜空虚使我怀旧事,明月朗相对念母亲······”,深夜未眠的人往往都有着自己内心的烦扰,尤其孤身一人在外,空虚无助的伤感经常夺走了休息的睡意。
我们彷徨,担忧远在他方的父母不知生活如何?我们失落,因为我们内心总是得不到安全感。独在异乡为异客,每逢佳节倍思亲,静听陈百强《念亲恩》,难掩悲伤泪满痕。
记得儿时学过一句诗,“父母在,不远游”。但是在那时不知道什么意思,加上内心的叛逆,把父母的提下当成多余的啰嗦,父母的照顾当成多余的束缚。所以总是在想,长大了,不要父母来管着自己。慢慢长大了,却发现即使想留在父母的身边却变得很难很难,他乡的打拼无非想过更好的生活,只是打拼的过程不见得有多少改善,每天累成狗,却又不想父母看到。
歌中一句“父母亲爱心柔善像碧月,常在心里问何日报“也许就是大部分人的心声,因为成长的过程学会了独自承担,而不是让人分担。
年幼时,每到寒暑假,父亲就回来接我和在乡下教书的母亲进城团聚。我们要沿着蜿蜒的五布河岸走40里的泥路,到长江边的码头坐轮船。天不亮,父亲担着一边装着衣物一边装着我的箩筐出门,晃晃悠悠中,我长大了。
难得的团聚,我并没有享受到父亲中年得子的溺爱,倒是父亲在解放前“擦皮鞋挣学费”“辍学劳作”……种种艰辛往事,成为我重复受教的素材。我从最初的新奇,到漠然,直至抵触……
慢慢老去的父亲,与愈发青春的我没有了言语。高考落榜后,我拒绝了父亲要求复读的建议,而选择了当兵。
当兵第三年春节,我在家休假,连队通知我参加军校预选考试。已决定当年底退伍的我在县城玩得兴起,对父亲找人带的信,也不去理会。直到第三天,我才被表哥“押送”回家。到家后,父亲只是说:“社会现在讲的是文凭,我就是书读得少,才当了一辈子工人。”“我们好好的,等老了再来照顾……”我拗不过他。
第二天,父亲陪我到市里,托了好几个人才买上了当晚的火车票。看着退休的父亲还在为我前途操心,一路无语。
一眨眼,20多年过去了。前年初,倦鸟归巢,以为可以照顾父亲,没想到,我陪伴父亲的时间,只有他人生最后的两个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