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三首歌为例,看一看大小和弦互替的编配手法
收录于合辑:曲谱入门

我们知道顺阶和弦I,IIm,IIIm,IV,V,VIm,V7,使用这七个和弦能给大部分的歌曲伴奏,但我发现有些歌会用大和弦代替小和弦或小和弦代替大和弦,比如常见的IV大和弦有些歌会用IVm小和弦。在举些例子:

周杰伦的《晴天》(G调),“还要多久我才能”这句用的是B和弦,即III大和弦,本来顺阶和弦应该是IIIm(Bm)小和弦;

陶喆的《二十二》(E调),“自己生命中的变化”,用的是Am和弦,即IVm小和弦。这从乐理上,或从和弦色彩上怎么解释。

还有一个让我感到困惑的是:陈绮贞的《旅行的意义》(D调),“迷失在地图上每一”这句用的是C和弦,C和弦在D调里不属于顺阶七和弦个中的任何一个。这从乐理上,或从和弦色彩上怎么解释。

如果按严格的和声学来解释:《晴天》是G大调。“还要多久,我才能”的B连接了“在你身边”的Em,B和弦是e小调的属和弦,这两个和弦连接构成了一个暂时的离调,从G大调暂时离到了e小调。

另外二者就不属于严格古典和声的体系了,不过在流行音乐里:

《二十二》挂音较多,按和弦底子来讲是 IIm – I – IVm – V ,但是他出于Bass Line的考虑,把低音排列成了2 – 3 – 4 – 5 。由于接下来下一句又回到了主和弦,那么 IV – V – I很容易给人以终止感,而这个终止感又会来的很不是地方(歌刚开始,而且终止在下一段落第一句),所以陶喆把IV变成IVm,以减少终止感,同时也增加色彩变化。

《旅行的意义》的和声连接是 I – VIm – bVII – V ,在VIm和V之间用什么来连接?

1、IV可以,但还会出现上面的问题,终止感问题;

2、还可以用II来连,但Bass Line会变成 1 – 6 – 2 – 5 ,跳得太大了,不稳;

3、如果用II级的6和弦能回避Bass Line的跳进问题,但是II6和IV太象了(在古典和声学里,IV和II6经常通用);

4、那么这个时候用一个bVII(实际上就是把II级的la上移半音到降xi),解决了低音、连接,还提供了一点点和自然和弦不一样的变化色彩(这也是她小清新之处)。

推动音乐情绪进行的是由若干和声连接组成的和声进行,单独割裂地讨论歌曲中的某个和声是没有意义的。

此外“顺阶和弦”这个词汇很山寨,以后别用了。我大概搜了搜,好像指的是调式中的自然和弦。这些和弦都是基础和弦,很常用,但是不要局限在这个范围内。偶尔需要新的元素,才能搭配出丰富的色彩。

多嘴说句终止式,音乐从抽象和声上来讲,就是从协和到不协和再到协和的过程。协和发展到不协和制造矛盾,而不协和解决到协和则是解决矛盾(听起来是不是和文学创作理论很像?呵呵)。曲子中的每一个段落,都存在着这样的协和-不协和-协和的周期,只不过,最大的不协和发展,和最彻底的协和解决,一定要留到最后的高潮,这样听众才会爽,才会觉得好听,才会长叹一口气。终止式出现的太频繁,听众刚刚累计起来的一点情绪迅速被平复,歌一定会很平、很没感情、很难听。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本站邮箱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!